“ 內容摘要: 香蕉的繁殖方式以及文化背景香蕉芭蕉科芭蕉屬植物,又指其果實,熱帶地區廣泛種植。香蕉味香、富含營養,植株為大型草本,從根狀莖發出,由葉鞘下部形成高3~6公尺(10~20尺)的假桿;葉長圓形至橢圓形,有的長達3~3.5公尺(10~11.5尺),寬65公分(26寸),10~20枚簇生莖頂。 ”
香蕉芭蕉科芭蕉屬植物,又指其果實,熱帶地區廣泛種植。香蕉味香、富含營養,植株為大型草本,從根狀莖發出,由葉鞘下部形成高3~6公尺(10~20尺)的假桿;葉長圓形至橢圓形,有的長達3~3.5公尺(10~11.5尺),寬65公分(26寸),10~20枚簇生莖頂。
穗狀花序下垂,由假桿頂端抽出,花多數,淡黃色;果序彎垂,結果10~20串,約50~150個。植株結果后枯死,由根狀莖長出的吸根繼續繁殖,每一根株可活多年。原產亞洲東南部,臺灣、海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均有栽培。
形態特征:植株叢生,具匐匍莖,矮型的高3.5米以下,一般高不及2米,高型的高4~5米,假莖均濃綠而帶黑斑,被白粉,尤以上部為多。葉片長圓形,長 2~2.2米,寬60~70厘米,先端鈍圓,基部近圓形,兩側對稱,葉面深綠色,無白粉,葉背淺綠色,被白粉;
葉柄短粗,通常長在30 厘米以下,葉翼顯著,張開,邊緣褐紅色或鮮紅色。穗狀花序下垂,花序軸密被褐色絨毛,苞片外面紫紅色,被白粉,內面深紅色,但基部略淡,具光澤。
雄花苞片不脫落,每苞片內有花2列。花乳白色或略帶淺紫色,離生花被片近圓形,全緣,先端有錐狀急尖,合生花被片的中間二側生小裂片長,長約為中央裂片的1/2。
生長習性:香蕉喜濕熱氣候,在土層深、土質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地里生長旺盛。在類似牙買加南部的半干旱地區灌溉栽培也已成功。野生香蕉采用種子栽培,人工香蕉可用吸根和假鱗莖分株栽培;第一次收獲需10~15個月,之后幾乎連續采收。
香蕉的繁殖方式
吸芽:吸芽繁殖是香蕉栽培傳統較為普遍的育苗法。主要是用劍芽(紅筍)和褸衣進行繁殖。供分株作種苗的及芽一般要高達40厘米以上。紅筍 頭大尾小,形似筍、劍,因此也稱劍芽。一般在上一年的11月份長出,當年立春后天氣轉暖時露出地面,呈紅色,通常在當年3、4、5月份種植時用。種植后特點是先出葉后長根。
褸衣芽:褸衣芽一般在上一年的8、9、10月長出,因遇干旱,寒冷不長,冬天來臨時葉變枯。由于低溫,缺水,上部長得較慢,下部積累營養,因而養分充足,型狀上小下大,根系多,一般在2、3月份種植時用。種植后是先發根,后抽葉。
塊莖:塊莖繁殖主要是為了在短期內培育大量芽苗而采用的繁殖方法。采用尚未開花結果的植株或大吸芽的地下莖(10~11月份萌芽)為材料,切塊時間最好在11月~翌年1月份。
大部分可以發芽,4、5、6月苗高40~50厘米即可栽植。此繁殖方法的優點是可減少病蟲害,成活率高、生長、結果整齊,初期植株比吸芽繁殖矮,較為抗風,但有第一代產量低的缺點。
地下莖切塊繁殖的方法,先將地下部植株切掉,挖起塊莖,留假莖12~15厘米高,然后把塊莖切成小塊,每塊重量約120克以上,上帶一個粗壯的芽眼,切面涂上草木灰防腐,接著按株行距15厘米,把切塊平放于畦上,芽眼朝上,再覆土蓋草,進行施肥管理。
芽苗出圃前一周,應連續噴射等量式波爾多液2次,以防葉斑病。如發現束頂病苗應及時拔除,并撒施石灰消毒,以防傳染。有線蟲危害嚴重的地方,事前將地下莖外面黑腐的表皮刮凈,用54~55℃的熱水(或5%的甲醛)浸20分鐘,殺死線蟲,然后育苗。
分株:香蕉的常規繁殖主要用吸芽進行分株繁殖。當吸芽長至40厘米以上時可以分株,留作下一代的母株或作種苗。分株時,應先將吸芽旁的土壤掘開,然后用鏟從母株與吸芽間切開。苗掘出后,剪去過長和受傷的根,將切口陰干或用草木灰涂抹,就可栽植。
組織培養:用于大規模種植的香蕉的種苗生產多采用組培快繁技術,利用它不僅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試管苗,而且能脫去花葉病等病毒,有利于提高產量。
外植體消毒和初代培養:操作時,在無傳統病害的香蕉種植區,選用生勢強健、掛果整齊、產量高的母株,挖取剛露出地面的吸芽作為誘導材料。消毒時先剝除吸芽外面的葉鞘,用水沖洗干凈。
在無菌條件下用75%酒精溶液消毒30秒鐘,再用濃度為0.1%的HgCl?消毒20分鐘,然后再用無菌水沖洗7~8次,切取其莖尖,將莖尖分為2份,放在MS+3~6毫克/升BA+糖3%+瓊脂7.0克/升的誘導培養基中,置于黑暗的光照培養箱中,保持溫度28~30℃,培養40~50天即可出芽。
叢生芽的繼代增殖:可將初代培養所得到的叢生芽在MS+3~6毫克/升BA+0.2毫克/升NAA+糖3%+瓊脂7.0克/升的培養基中進行繼代增殖,在28~30℃,1500lx光照環境中培養20~25天即可繼代增殖1次,并獲得2.0~2.7倍的增殖率。
在培養過程中應有充分的光照,每天1500lx光照時間應不少于8小時,如果沒有光照或光照不足,則其假莖和葉柄的顏色退淡、轉綠,甚至變為白色,影響增殖率。繼代培養一般不超過12代,否則易引起突變。
香蕉的文化背景
智慧之果:中國漢代就栽培香蕉,那時稱為“甘蕉”。據說,漢武帝起扶荔宮時,收集天下奇花異木時,其中就有香蕉。晉人稽含記述香蕉說:“剩其子上皮,色黃白,味似葡萄,甜而脆,亦療肌?!彼未懙杷钝拧吩疲骸敖恫宦淙~,一葉舒則一葉蕉,故謂之蕉?!?
公元三世紀時,亞歷山大遠征印度發現香蕉,此后才傳向世界各地。據埃及考古學家在出土文物中發現,遠在四千年前的埃及陶器上就畫有香蕉的圖案,非洲栽培香蕉的歷史比中國還早。
據說希臘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食用香蕉。古印度和波斯民間認為,金色的香蕉果實乃是“上蒼賜予人類的保健佳果”。傳說,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由于吃了香蕉而獲得了智慧,因而被譽為“智慧之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