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容摘要: 冷杉具有較強的耐陰性,適應溫涼和寒冷的氣候,土壤以山地棕壤、暗棕壤為主。常在高緯度地區至低緯度的亞高山至高山地帶的陰坡、半陰坡及谷地形成純林,或與性喜冷濕的云杉、落葉松、鐵杉和某些松樹及闊葉樹組成針葉混交林或針闊混交林。 ”
冷杉,學名:Abies fabri (Mast.)Craib,常綠喬木,樹干端直,枝條輪生。樹皮灰色或深灰色,裂成不規則的薄片固著于樹干上,內皮淡紅色;大枝斜上伸展,一年生枝淡褐黃色、淡灰黃色或淡褐色。
葉枕之間的凹槽內有疏生短毛或無毛,二、三年生枝呈淡褐灰色或褐灰色;冬芽圓球形或卵圓形,有樹脂。球果卵狀圓柱形或短圓柱形,基部稍寬,頂端圓或微凹,有短梗,熟時暗黑色或淡藍黑色,微被白粉。花期5月,球果10月成熟。
冷杉分布于歐洲、亞洲、北美洲、中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亞高山至高山地帶。冷杉屬植物發生于晚白堊世,至第三紀中新世及第四紀種類增多,分布區擴大,經冰期與間冰期保留下來,繁衍至今。
冷杉具有較強的耐陰性,適應溫涼和寒冷的氣候,土壤以山地棕壤、暗棕壤為主。常在高緯度地區至低緯度的亞高山至高山地帶的陰坡、半陰坡及谷地形成純林,或與性喜冷濕的云杉、落葉松、鐵杉和某些松樹及闊葉樹組成針葉混交林或針闊混交林。
形態特征:冷杉的葉在枝條上面斜上伸展,枝條下面乏葉列成兩列,條形,直或微彎,長1.5-3厘米,寬2-2.5毫米,邊緣微反卷,或干葉反卷,先端有凹缺或鈍,上面光綠色,下面有兩條粉白色氣孔帶。每帶有氣孔線9-13條;
橫切面兩端鈍圓,靠近兩端下方的皮下層細胞各有1個邊生樹脂道,上面皮下層細胞一層,中部連續排列,兩側間斷排列,兩端邊緣及下面中部有一至二層皮下細胞,二層者則內層不連續。
生長習性:冷杉具有較強的耐陰性,適應溫涼和寒冷的氣候,土壤以山地棕壤、暗棕壤為主。常在高緯度地區至低緯度的亞高山至高山地帶的陰坡、半陰坡及谷地形成純林,或與性喜冷濕的云杉、落葉松、鐵杉和某些松樹及闊葉樹組成針葉混交林或針闊混交林。
冷杉的栽培技術
幼苗生長期:幼苗生長期,可追施少量以氮肥為主的稀肥水,生長后期多施磷鉀肥促使木質化,利于越冬,冬季注意防寒,冷杉在育苗過程中,應每踴3—4年移植或斷根一次,促使根系發育。冷杉在小苗期間生長緩慢,移栽時要多帶原生土,移后要加強撫育管理,苗齡達4年以后生長逐漸加快。
種子采集貯藏:10月果熟后果下曝曬使果鱗開裂,種子脫出后曬干,除去雜物,每公斤種子4—5萬粒,一般發芽率為5—15%。風選后裝入袋中,放在通風干燥處貯藏。堆放種子的地方、墻壁和麻袋用藥劑消毒處理。
播種繁殖:圃地選擇庇蔭涼爽、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。播前細致整地,施足基肥,春季當日平均氣溫上升到7℃以上時進行播種,播前一個月用溫水浸種6h,每畝播種量40公斤,春季3—4月份采用條播或撒播,播后覆土,并搭塑料拱棚保溫、保濕。
20天后發芽出土。幼苗出土后,應及時搭蓋透光度50%的蔭棚,以防日灼。在幼苗生長期進行適量追肥,濃度宜稀,有機肥不超過10%,尿素不超過5%。圃地過濕時應注意排水,以利扎根。幼苗木質化期不施氮肥,控制生長速度,可追施磷、鉀肥,促進木質化。苗木封頂休眠期,應搭蓋塑料棚,防寒保溫,利于安全越冬。
移植:冷杉幼苗主根長,側根、須根少,為了促使根系發達,培育壯苗,應將2~3年生的原床苗換床移植,行距15~20cm,株距2.5~3cm。冷杉在小苗期間生長緩慢,移栽時要多帶原生土。
移栽后要加強撫育管理,在全光下培育2年,經過移床培育的苗木生長粗壯、根系發達,可提高造林成活率。幼苗移床應在芽萌動前進行,起苗后應擺正、壓緊,并澆水,使表土保持濕。
冷杉的作用用途
經濟價值:冷杉的木材色淺,心邊材區別不明顯,氣干密度500KG/m3,材質稍硬重,水紋美觀無正常樹脂道,材質輕柔、結構細致,無氣味,易加工,強度中上,握釘力強。加工易,切削面光滑,干燥,機械加工、防腐工藝性良好。一般最大造材規格4米。
冷杉的樹皮、枝皮含樹脂,著名的加拿大樹脂即是從香脂冷杉的幼樹皮和枝皮中提取的,是制切片和精密儀器最好的膠接劑。國產冷杉也可提取相似的膠接劑。為制造紙漿及一切木纖維工作的優良原料,可作一般建筑枕木(需防腐處理)、器具、家具及膠合板,板材宜作箱盒、水果箱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