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容摘要: 檸檬產中國長江以南,原產東南亞,主要產地為美國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和希臘。檸檬因其味極酸,肝虛孕婦最喜食,故稱益母果或益母子。檸檬中含有豐富的檸檬酸,因此被譽為“檸檬酸倉庫”。它的果實汁多肉脆,有濃郁的芳香氣。 ”
檸檬(學名:Citruslimon(L.)Burm.f.),蕓香科柑橘屬植物,檸檬又稱檸果、洋檸檬、益母果等。小喬木,枝少刺或近于無刺,嫩葉及花芽暗紫紅色,葉片厚紙質,卵形或橢圓形。
單花腋生或少花簇生。果橢圓形或卵形,果皮厚,通常粗糙,檸檬黃色,果汁酸至甚酸,種子小,卵形,端尖;種皮平滑,子葉乳白色,通常單或兼有多胚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檸檬產中國長江以南,原產東南亞,主要產地為美國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和希臘。檸檬因其味極酸,肝虛孕婦最喜食,故稱益母果或益母子。檸檬中含有豐富的檸檬酸,因此被譽為“檸檬酸倉庫”。它的果實汁多肉脆,有濃郁的芳香氣。
因為味道特酸,故只能作為上等調味料,用來調制飲料菜肴、化妝品和藥品。此外,檸檬富含維生素C,能化痰止咳,生津健胃。用于支氣管炎,百日咳,食欲不振,維生素缺乏,中暑煩渴等癥狀,它是"壞血病"的克星。
形態特征:檸檬為單花腋生或少花簇生;花萼杯狀,4-5淺齒裂;花瓣長1.5-2厘米,外面淡紫紅色,內面白色;常有單性花,即雄蕊發育,雌蕊退化;雄蕊20-25枚或更多;子房近筒狀或桶狀,頂部略狹,柱頭頭狀。
檸檬的果橢圓形或卵形,兩端狹,頂部通常較狹長并有乳頭狀突尖,果皮厚,通常粗糙,檸檬黃色,難剝離,富含檸檬香氣的油點,瓢囊8-11瓣,汁胞淡黃色,果汁酸至甚酸,種子小,卵形,端尖;種皮平滑,子葉乳白色,通常單或兼有多胚。
檸檬是小喬木。枝少刺或近于無刺,嫩葉及花芽暗紫紅色,翼葉寬或狹,或僅具痕跡,葉片厚紙質,卵形或橢圓形,長8-14厘米,寬4-6厘米,頂部通常短尖,邊緣有明顯鈍裂齒。檸檬的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生長習性:檸檬性喜溫暖,耐陰,不耐寒,也怕熱,因此,適宜在冬暖夏涼的亞熱帶地區栽培。檸檬適宜的年平均氣溫17-19℃,年有效積溫(≥10℃)在5500℃以上,1月平均氣溫6-8℃,極端最低溫高于-3℃;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,年日照時數1000小時以上。
檸檬適宜栽植于溫暖而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緩坡地,檸檬最適宜土壤pH值是5.5-7.0之間。檸檬植株生長較快,植株高達3-6米,需肥量較大,一年多次抽梢、開花、結果,常因管理好壞而產量差異較大。
檸檬的繁殖方式:檸檬繁殖的方法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大類。有性繁殖由種子播種培育而來,又叫實生苗;無性繁殖由檸檬的部分營養器官培養而來,又叫營養繁殖,有嫁接、扦插、壓條、組織培養等方法,其中以嫁接繁殖最為普遍。
種子繁殖:選擇生長健壯、無病蟲害的檸檬植株為采種母樹,在11-12月果實充分成熟時采摘檸檬果,放置幾天后剖開果實,取出種子漂洗干凈,立即播種;或保存在果實中,待春季再取出種子播種,干種子不宜久藏,容易喪失發芽力,鮮種子在15-25℃變溫條件下,僅7天即可發芽。
嫁接繁殖:嫁接前應在品種純正、無病蟲危害、豐產穩產的檸檬樹上采集一年生木質化春梢或秋梢作為接穗,常用的嫁接方法有切接法、腹接法、芽接法等幾種。
切接:春季多采用切接。在樹液開始流動時嫁接效果較好,四川、重慶地區在雨水節前后半個月都可嫁接,廣東在立春后40天內嫁接的成活率高。在氣溫低的年份,嫁接時間可推遲至5月份。切接操作簡便、發芽快、生長迅速,當年可以達到出圃規格,秋季或翌年春季可進行定植。
腹接:腹接一般用于秋季嫁接,從雨水節后至11月上旬都可以進行。腹接成活率較高,一次未接活,可補接2-3次;接穗削法與切接法相同,在離地約10厘米處、選平滑面從上向下縱切,長2厘米左右,切的深度以不傷或微傷木質部為宜。開好口后,隨即嵌入接穗,用塑料薄膜條從下往上捆緊密封接口。
芽接:芽接可分為小芽切接和小芽腹接兩種,小芽切接主要是在春季進行,小芽腹接主要是在秋季進行。芽接速度快、工效高、砧木傷口小,易愈合。削芽時,左手倒拿接穗,右手握刀,刀口放平,從芽的下端1厘米處往芽的上端削至芽的上方0.5厘米處為止,使芽微帶木質部,再用刀將接穗垂直向下切一刀,將芽片取下。
扦插繁殖:檸檬扦插極易成活,在5月下旬將修剪下的當年生健壯春梢,留3-4芽剪成插穗,除留頂芽一葉外,其余剪除,扦插于砂壤土中,插后立即澆水,以后每隔數天澆水1次,保證插后葉片一直保持青綠無萎蔫現象,一個月后頂芽開始生長,每隔20天追施1次清糞水,當年能抽發夏梢和秋梢,秋季即可移栽。
壓條繁殖:檸檬壓條繁殖主要采用高壓繁殖,在5-6月選擇生長旺盛,無病蟲危害的枝條作為繁育母枝,在高壓部位,摘除葉片,用小刀環狀剝皮4-6厘米,剝掉皮層,但不能傷及木質部。
然后用長約12厘米,寬約10厘米的塑料薄膜,離剝皮下部2厘米處將薄膜用線扎牢,形成圓筒狀,將疏松肥沃的園土填入圓筒里,填滿后形成拳頭大的泥團,再把上端扎牢即可。
高壓后葉片呈淡綠色,在塑料袋里長出白色的嫩根,并逐漸布滿四周,說明高壓成功,于9-10月在塑料袋下部將枝條剪下,輕輕拆去塑料薄膜,注意不要弄碎泥團,栽在花盆里,澆透水,放在遮蔭處緩苗,經過10-15天,逐漸增加光照,不久就能長出新葉。
組織培養:切割已經滅菌的莖尖,使之長5-8毫米,然后保持極性接種到愈傷組織誘導培養基上。經過3-4周的培養后,外植體開始形成愈傷組織。這時可以將其切下轉接到芽誘導培養基上。
再經過數周的培養就可以形成芽叢,將其切下轉接到根誘導培養基上即可。經過3-4周的培養,就能形成帶根系的再生植株。培養溫度為24-26℃;每天光照8-12小時;光照度為1000-2000勒克斯。